台灣不孕症夫妻調查結果顯示:備孕、診斷、治療到懷孕要花超過
6年!
國健署與生殖、生育醫學會攜手疾呼「育齡知識投資」應即刻進場
 
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,22日與兩大醫學會聯合舉辦的記者會,會中公布台灣首份針對不孕家庭的大型調查結果出爐,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、診斷不孕、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,平均得花上6.1年的時間,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.9年,超出WHO定義的1年不孕標準判定期將近2倍的時間,顯見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存在拖延傾向。
 
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表示,從調查顯示,「自然懷孕率的極度高估」、「對自身看不見的生殖能力的過度自信」與「對求助生殖醫學的優先次序的誤解」,是三大拖延治療的主因。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表示,國人初婚年齡已延後到30歲4,且男女性的生殖機能隨年齡往下降、不可逆的事實,人生藍圖中有成家求子計畫者,生育知識不足或偏差恐造成備孕求子行動失策而繞遠路、浪費時間,在建立育齡知識與規劃備孕上務必掌握「22不」,要及早檢查、要科學備孕、不拖延、不放棄,求子之路更精準有效率
 
吳昭軍署長強調,衛福部自110年7月擴大不孕症補助起已看見初步成效,截至今年3月19日已有超過3萬件申請、近2萬件完成療程並通過補助費用審查,擴大補助後半年治療人次即成長7成,呼籲民眾除了應提前建立好育齡知識、科學備孕外,也可善用政府提供的補助方案助好孕。

張帆醫師分享,臨床上常見夫妻是要到完全認知不可能自然懷孕時,才要求助生殖醫學,其實都太晚了。因女性卵巢功能與男性精子品質在30歲之後都是逐年下降5,7,自然懷孕率下滑是自然的,即便採用生殖技術,40歲後的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30歲時的1/28,對於自然懷孕率的錯誤認知恐造成夫妻在求子行動方針的誤判,也錯失求助生殖醫學幫助夫妻雙方提高懷孕率的最佳良機。張帆醫師強調:「生理機能不可逆,一旦年過30,更要對懷孕率有正確的認知,不拖延開始科學求子計畫。」